环境胁迫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及相关生理指标的的影响
实验方案
实验一 植物光合速率的测定
(一)实验目的
1.了解植物光合速率测定的原理,
2.掌握测定方法,学习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
(二)实验材料与用品
1.材料:玉米叶片,对照组和逆境处理组
2.试剂:无水氯化钙(无水硫酸钙),烧碱石棉(10目)或碱石灰
3.器材:LI-6400(LI-COR Inc.,美国)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。
(三)实验内容与方法
1. 选取籽粒饱满的玉米种子,浸泡发芽,
2. 试验设计:盆栽试验, 设三个处理、四个重复。
水平1(对照): 土壤含水量控制在60%~80%之间, 达到玉米苗生长的最佳含水量范围;水平2(湿害): 淹水水面至盆中土壤表面;
水平3(涝害): 淹水水面距盆中土壤表面2~3cm左右。
每个处理4盆, 试验用盆采用塑料营养钵, 高度为30cm,侧边设置一个出水孔。
一次施足底肥后装土; 种子经催芽后播于钵中,幼苗长至3叶期, 每钵去除长势差的苗, 留4株生长健壮、长势一致的苗作试验用, 幼苗长至第4真叶完全展开时, 进行淹水处理, 持续5d, 每天上午、下午各浇水一次, 保持水位达到设计要求。
3. 测定:玉米苗接受水淹后每隔1d, 上午9∶00采用LI-6400(LI-COR Inc.,美国)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(Pn)、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(Ci)、气孔导度(Gs)
4. 测定结束,用叶面积仪测量叶片的面积。
5. 读取各处理组的相关数据 ,
(四)作业
1. 将对照组与处理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,分析差异。
2.在光合速率的测定过程中,哪些步骤容易出现误差了应怎样避免 ?
3. 水淹后,玉米的光合速率出现了哪些变化,并解释原理。
实验二 红外CO2分析仪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
(一)实验目的
1. 掌握红外CO2分析仪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原理
(二)实验材料与用品
1. 玉米叶片正常组和逆境处理组。红外CO2分析仪
2.试剂:无水氯化钙(无水硫酸钙),烧碱石棉(10目)或碱石灰
(三)实验内容和方法
1. 取实验1 的材料。
2.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要求将气路系统的各部分连接起来,打开气室。接通电源,打开红外仪电源预热15min,表头显示的数据为残留在样品室中的CO2的气体浓度值。预热过程中气泵开关应处在关闭的位置上。
3. 将仪器后面板的切换阀旋到左侧的调零位置上,打开气泵电源,约1min后,数显表头的显示值趋向零点附近,调节红外仪前面板“调零”旋钮,显示在“零点”位置。
4. 跨度校准:关上气泵的开关,将仪器后面板的切换阀旋到右侧的测量位置上,将室外气以1.2L/min的流量与仪器的“进气口”相连,使空气通入仪器内,约10-20min左右,待显示值稳定以后,读取CO2初始浓度值C1,再检测样品。
5. 测定开始前称量样品的重量。将待测植物果实或叶片放入呼吸室(气室),开始测定,CO2浓度开始稳定上升,至CO2上升稳定后,读取CO2浓度值C2,记录C1、C2、ΔC。
6. 计算呼吸速率:
上式中,Q呼吸-呼吸速率(单位CO2μmol·g﹣1·h﹣1);ΔC-CO2浓度落差C2-C1(ppm:uL/L); W-样品重量(单位g); t-呼吸室的温度;P-大气压(单位Mpa);F代表气体流量。
7. 呼吸速率测定:叶室用遮光布(由红、白、黑布叠缝而成)遮光。
表1 植物呼吸速率测定记录表
植物材料 |
样品重量(g) |
呼吸室温度t (℃) |
大气压P (Mpa) |
CO2浓度落差ΔC(ppm:uL/L) |
重复测定平均值ΔC |
果实等 |
|
|
|
|
|
呼吸速率 (CO2μmol·g﹣1·h﹣1) |
|
(四)作业
1. 数据记录与分析
2. 分析逆境处理组与对照之间差异及原理
实验三 植物RUBP羧化酶活力的测定
(一)实验原理
在 RuBPCase 的催化下, 1 分子的核酮糖– 1,5 –二磷酸(RuBP) 与 1 分子的 CO2结合,产生2分子的3–磷酸甘油酸(PGA),PGA可通过外加的3–磷酸甘油酸激酶和甘油醛–3–磷酸脱氢酶的作用,产生甘油醛–3–磷酸,并使 NADH 氧化,这里 1 分子CO2被固定,就有 2 分子 NADH 被氧化。因此,由 NADH 氧化的量就可计算 RuBPCase 的活性,由 340 nm 吸光度的变化可计算 NADH 氧化的量。为了使 NADH 的氧化与CO2的固定同步,从而需要加入磷酸肌酸(Cr~P)和磷酸肌酸激酶的 ATP 再生系统。
(二)实验材料与用品
1.材料: 实验1培育的玉米材料。
2.试剂:
(1) 5 mmol·L-1NADH;
(2) 25 mmol·L-1RuBP;
(3) 0.2 mol·L-1NaHCO3;
(4) RuBPCase 提取介质:40 mmol·L-1 Tris – HCl ( pH 7.6)缓冲液,内含10 mmol·L-1MgCl2、0.25 mmol·L-1EDTA、5 mmol·L-1谷胱甘肽;
(5) 反应介质:100 mmol·L-1Tris–HCl缓冲液,内含12mmol·L-1MgCl2和0.4mmol·L-1
EDTA-Na2,pH7.8;
(6) 160 U·ml-1磷酸肌酸激酶溶液;
(7) 160 U·ml-1甘油醛– 3 –磷酸脱氢酶溶液;
(8) 50 mmol·L-1 ATP;
(9) 50 mmol·L-1磷酸肌酸;
(10) 160 U·ml-1磷酸甘油酸激酶溶液;
(11) 菠菜的 RuBPCase 提取液。
3.器材:紫外分光光度计,冷冻离心机,匀浆器,移液管,秒表。
(三)实验内容与方法
1. 酶粗提液的制备:
取新鲜菠菜叶片 10 g ,洗净擦干,放匀浆器中,加入 10 ml预冷的提取介质,高速匀浆 30 s ,停30 s ,交替进行 3 次;匀浆经 4 层纱布过滤,滤液于20000 × g 4 ℃下离心 15 min ,弃沉淀;上清液即酶粗提液,置 0 ℃保存备用。
2. RuBPCase 活力测定: 按表2配制酶反应体系。
表2 各溶剂含量及配制
试剂 |
加入量( ml ) |
试剂 |
加入量(ml) |
5 mmol·L-1NADH |
0.2 |
160 U·ml-1磷酸肌酸激酶 |
0.1 |
50 mmol·L-1ATP |
0.3 |
160 U·ml-1磷酸甘油酸激酶 |
0.1 |
酶提取液 |
0.1 |
160 U·ml-1甘油醛 -3- 磷酸脱氢酶 |
0.1 |
50 mmol·L-1磷酸肌酸 |
0.2 |
蒸馏水 |
0.3 |
0.2 mol·L-1NaHCO3 |
0.2 |
|
|
反应介质 |
1.4 |
|
|
3.将配制好的反应体系摇匀,倒入比色杯内,以蒸馏水为空白,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 340 nm 处反应体系的吸光度作为零点值。将 0.1 ml RuBP 加于比色杯内,并马上计时,每隔 30 s 测一次吸光度,共测 3 min 。以零点到第一分钟内吸光度下降的绝对值计算酶活力。
由于酶提取液中可能存在 PGA ,会使酶活力测定产生误差,因此除上述测定外,还需做一个不加 RuBP 的对照。对照的反应体系与上述酶反应体系完全相同,不同之处只是把酶提取液放在最后加,加后马上测定此反应体系在 340 nm 处的吸光度,并记录前一分钟内吸光度的变化量,计算酶活力时应减去这一变化量。
4.结果计算
式中: ΔA :反应最初 1min 内 340 nm 处吸光度变化的绝对值(减去对照液最初 1 分钟的变化量),N :稀释倍数,6.22:每微摩尔 NADH 在 340 nm 处的吸光系数,2 :表示每固定 1 molCO2有 2 mol NADH 被氧化,Δt :测定时间 1 min,d:比色皿光程,cm 。
(四)作业
1.分析对照组与逆境处理组玉米叶片RuBPCase活力的差异。
2.RuBP很不稳定,特别在碱性环境下,因而应在pH 5.0~6.5 之间于-20℃保存,最好现配现用。
3. RuBPCase 在光合作用中的生物学意义 ?
4. 为什么加入ATP 再生系统就可使NADH氧化与CO2的固定同步?
实验四 植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(PEP)羧化酶活力的测定
(一)实验原理
PEP羧化酶是C4植物和CAM植物固定CO2的关键酶。在Mg2+存在下,PEP羧化酶可催化PEP与HCO3-形成草酰乙酸(OAA),后者在苹果酸脱氢酶(MDH)催化下,可被NADH还原为苹果酸(Mal)。通过在340 nm 处测定反应体系吸光度的变化,计算出NADH 的消耗速率进一步推算出PEP羧化酶的活性。
(二)、实验材料与用品
1.材料:玉米、高梁等C4植物的叶片。
2.器材:紫外分光光度计,冷冻离心机,组织捣碎机,Sephadex G-25柱(2 cm×45 cm),DEAE
(二乙胺基乙基)-纤维素(DE-52,1 cm×30 cm)柱,紫外监测仪,部分收集器,蠕动泵。
3.试剂:提取缓冲液:0.1 mol·L-1 Tris-H2SO4 缓冲液(pH 7.4),内含7 mmol·L-1 硫基乙醇,1mmol·L-1 EDTA,5% 甘油。
平衡缓冲液:10 mol·L-1 Tris-H2SO4缓冲液(pH 8.2),内含0.2 mmol·L-1 EDTA,0.2 mol·L-1
DTT(二硫苏木糖醇),5% 甘油。
反应缓冲液:0.1 mol·L-1 Tris-H2SO4缓冲液(pH 9.2),内含0.1 mol·L-1 MgCl2。
反应试剂:100 mmol·L-1 NaHCO3,40 mmol·L-1 PEP,1 mg·mL-1 NADH(pH 8.9),苹果酸脱氢酶(MDH)。
(三)实验内容与方法
1. 粗酶液提取
将叶片洗净并吸去水分,去掉中脉,称取20 g ,放入冰箱中过夜,次日剪碎放入组织捣碎机中,加入提取缓冲液(已预冷)80 mL,20 000r/min 匀浆2 min(运行30 s、间歇10 s,反复匀浆),用4层纱布过滤,取滤液于高速冷冻离心机上15 000g 离心10 min,上清液即为PEP 羧化酶的粗酶提取液。以上过程均在0~4℃下进行。
2. 酶的纯化
A. 硫酸铵分步沉淀:将上述粗酶液装入烧杯,于搅拌器上搅拌,缓慢加入固体硫酸铵
粉末达到35% 饱和度,在冰箱中静置1 h,于15 000g 下离心10 min;取上清液再缓慢加
入固体硫酸铵粉末达到55% 饱和度,冰箱静置1 h,再于15 000g下离心10 min,弃上清
液,沉淀用平衡缓冲液8 mL 复溶。
B. Sephadex G-25 柱层析:先用平衡缓冲液平衡Sephadex G-25 柱(2 cm×45 cm)。
将上述复溶溶液上柱,压样2 次,用平衡缓冲液洗脱,洗脱速度为50 mL·h-1,通过检测仪,
收集有酶活性的部分,于15 000g 下离心10 min,上清液即为PEP 羧化酶的部分纯化酶液。
C. DEAE-纤维素柱层析:把转型的DEAE-52 装入1 cm×30 cm 的层析柱,用平衡缓冲液
平衡2 h,将上述已部分纯化的酶液上DEAE-52柱,压样2 次,用平衡缓冲液洗脱,通过紫外检测仪,用部分收集器收集。用平衡缓冲液配制0.0~0.6 mol·L-1 NaCl溶液进行连续性梯度洗脱(速度为30 mL·h-1),收集有酶活性的部分即为纯化的PEP 羧化酶,用于酶活性的测定。
3. 酶活性测定
取试管1 支,依次加入1.0 mL 反应缓冲液,0.1 mL 40 mmol·L-1 PEP,0.1 mL 1 mg·mL-1
NADH (pH 8.9),0.1 mL 苹果酸脱氢酶和0.1 mL PEP 羧化酶(已纯化的提取液),1.5 mL
蒸馏水,在所测温度(如30℃)下恒温水浴保温10 min,在340 nm 下测定吸光度值A340(A0);然后加入0.1 mL 100 mmol·L-1 NaHCO3启动反应,立即记时,每隔30 s测定一次吸光度值(A1),记录其变化。
4. 实验数据记录与计算
式中:A =A0-A1 ;v——测定混合液总体积(3 mL);
L——比色杯光程(cm);
0.1——反应混合液中酶液用量(mL);
m——酶液稀释倍数;
a ——NADH 于340 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(6.22×103 mol-1·cm-1)。
(四)作业
1. 分析玉米叶片对照组与逆境处理组PEP 羧化酶活性差异及其原理
2. 测定时的酶液用量需事先试验,苹果酸脱氢酶的用量视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大小而定,也
可事先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用量。
3. 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该实验的测定结果?
4. 分析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PEP羧化酶活力的差异,并分析原因。
实验五 植物叶绿素荧光产量的测定
(一)实验目的
1.学习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原理和操作方法,
2.掌握叶绿素荧光应用
(二)实验材料与用品
1.材料:植物叶片。
2.器材:PAM2100荧光仪
(三)实验内容与方法
1.实验材料:玉米对照组和逆境处理组
2. PAM荧光仪的使用
打开“基础模式”后可以看到显示屏上分为五列,列出了很多参数。第1列是测量的荧光数据,第2~5列是四种光源(测量光,L;光化光,A;饱和脉冲,S;远红光,F)。在样品室中加入样品后,打开测量光(L键),Ft栏就会有不断变化的数据显示,这就是实时测得的荧光值。
3.叶片与荧光标准的比较
如果样品是叶片,打开光化光后(A键),Ft迅速上升,到达峰值后缓慢下降,这就是Kautsky效应。如果样品是荧光标准,打开光化光后,Ft无变化(说明无光合作用)。
4.光化学光强度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
将玉米不同处理叶片放入样品室,把光化学强度(“Int”)设为3(按2键选定,通过“+”“-”调节)。打开光化光,等Ft值稳定后,按“+”键逐渐增大光化光强度。可以发现“Int”每增加1,
Ft总是先上升后下降。这反映了光合器官对光环境改变后的适应能力。
5.远红光的作用
在较弱的光化光下(“Int”=1),叶片Ft达到稳定状态后,打开远红光(F键)。可以看到,与短波红色光化光的作用不同,远红光只会使荧光产量下降。说明远红光可以通过启动光系统Ⅰ的活性来氧化光系统Ⅱ的受体制,从而增加了光系统Ⅱ的量子产量。
6.饱和脉冲的作用
按“S”键可以打开持续时间为1秒的饱和脉冲光,当“Int”为10时相当于PAR强度3500µmol·m-2·s-1。饱和脉冲的作用效果取决于样品状态。叶片经暗适应后,打开饱和脉冲,Ft迅速上升到最大值(Fm),随后荧光缓慢地衰减(远红光可以加速此衰减过程)。若叶片在光适应(如光化光“Int”为3时照射几分钟)下,则饱和脉冲诱导的Ft峰值(Fm’)要明显低于暗适应下(Fm),而且荧光很快就衰减到初始值。打开饱和脉冲后的最大Ft值显示在Fm’区。暗适应的叶片打开饱和脉冲后Ft会增加约5倍。一般来讲,光化光越强,Fm’越低。每打开一个饱和脉冲,Yield区都会显示一个数值。Yield=(Fm’-Ft)/ Fm’,代表了光系统Ⅱ的量子产量。
7.结果与分析
1)光化光强度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:
Int=1 Ft=80
Int=2 Ft=340
Int=3 Ft=374
Int=4 Ft=400
随着光化光强度的增加,Ft值升高,这是由于电子在两个光系统之间的累积;随着光化光强度的逐步增强,Ft先快速上升,随后增长速率减小;远红光照射后,Ft下降,随后变为0。
2)PAM荧光仪测量的是荧光产量,在死样品中荧光产量相当恒定,而在活样品中,荧光产量的变化范围可以达到5倍。
3)在活样品中,荧光发射的概率(荧光产量)与其它两种去激发途径(光化学和热耗散)密切相关。因此,不仅光和能量转换可以降低荧光产量,热耗散也可以降低荧光产量。
4)实验表明活体叶绿素荧光主要来源于光系统Ⅱ(而不是光系统Ⅰ)。照射红光(光化光)可以引起Ft上升,这是因为在两个光系统之间的累积。当照射远红光时,可以促进PSⅠ活性,PSⅡ受体侧被氧化,Ft降低。故PSⅠ的活性也可以通过荧光来间接测定。
5)光适应可以导致光合器官发生显著的变化,这可以明显促进光合活性(电子从光系统Ⅱ向后传递的速率增加)。
(四)作业
1.什么叫荧光现象?荧光有何特点?
2.研究叶绿素荧光产量变化有何意义?
3. 对照组与逆境处理组玉米叶片荧光产量的比较。